【黄岛文法讲坛】孙国忠讲述古典音乐的鉴赏路径与方法

发布时间:2019-07-03 作者:王焱焱 摄影:王泽超 审核: 发布:系统管理员 浏览次数:0

7月1日,音乐学家、上海音乐学院孙国忠教授于文理楼142作题为“古典音乐的鉴赏路径与方法”的报告。文学院音乐系教师、学生以及部分古典音乐爱好者参加。讲座由文学院副院长魏学宝主持。

“我的学生中,有到石大来当老师的,有从石大来到我的课堂的。我对石大印象非常好,而且石大音乐系是一个很有活力的团体。”孙国忠教授以对石大以及石大音乐系的最初印象作为开场,引起听众的兴趣。随后他解释了何为古典音乐,古典音乐既指从十八世纪中叶至十九世纪初这个音乐时代,也指艺术音乐这一音乐类别。孙国忠教授介绍了古典音乐的六个断代,即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在古典音乐不同类别的讲解中,他以《蓝色多瑙河》等听众较为熟悉的乐曲作品,详细讲解了进行曲、波尔卡、圆舞曲等音乐题材。 “我从比较通俗、轻松的音乐入手,希望激发大家对古典音乐的兴趣,从而深入学习古典音乐。” 孙国忠说。在讲述维也纳古典乐派时,孙国忠介绍了维也纳“三杰”,即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他通过三人各自的代表作品为大家详细介绍了其创作领域,并以《命运交响曲》为例解释了“奏鸣曲曲式结构”。

孙国忠教授主张音乐鉴赏要循序渐进,特别是非音乐专业学生,首先从简单的、基本的音乐作品中培养兴趣,再去了解音乐名家的背景知识,再深一点可以去了解音乐结构和曲式等。他还谈道:“提高音乐欣赏水平的方法重在多听、多思,此外还可以通过比较不同音乐家的作品提高鉴赏能力。”

汉语言文学1802孙静听完报告后感慨道:“直到今天我才深刻体会到古典音乐的魅力,孙老师播放的那几首作品,真的是令人陶醉。我最喜欢《蓝色多瑙河》,以前仅限于听听,而现在通过孙老师的讲解,我也能从更深层次理解这首作品的内涵。”

孙国忠,音乐学家,音乐评论家,美国加州大学(UCLA)音乐学博士(Ph.D. in Musicology),师从Prof. Malcolm Cole Prof. Frank D’Accone。现任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西方音乐史研究方向博士生导师,西方音乐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西方音乐史、音乐学理论、音乐批评和音乐文献翻译的研究与教学。主要著述:英文专著Zhu Jian-er's Symphonies: Context, Style, Significance(Ph.D. dis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97);译著《古典音乐:海顿、莫扎特与贝多芬的时代》(合译,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年);乐评与音乐随笔集《向交响乐传统致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主编《交响音乐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近年来发表代表性学术论文《当代西方音乐学的学术走向》《西方音乐史学:观念与实践》、《音乐文献导论》、《古典音乐:时代•风格•经典》、《前古典时期的音乐风格问题》《十九世纪音乐:古典传统与浪漫主义》、《罗勒:第二实践的先驱》《<戈德堡变奏曲>:巴赫的晚期风格及其研究》、《柏辽兹与浪漫主义“诗化音乐”》、《埃尔加与英国音乐复兴》、《马勒的交响思维》、《马勒交响曲的哲理内涵》、《马勒百年祭》、《西方音乐史研究:学术传统与当代视野》、《尊重学术传统 再思研究路径》、《音乐学研究与学术规范》、《从UCLA看西方的历史音乐学学术训练》、《关于西方音乐史专业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思考》。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