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岛讲坛第55期】廖可斌、朱万曙教授畅谈中国古典文学的接受

发布时间:2019-11-26 作者:郭建毅、任月、三畏 审核: 发布:系统管理员 浏览次数:0

11月24日,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廖可斌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朱万曙教授做客第55期“黄岛讲坛”,二人以“中国古典文学的接受”为主题,向师生分别作了题为“古典诗文欣赏方法”和“戏剧欣赏的四个维度”的学术报告。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李瑞雪、文学院党委书记张永宁、副院长魏学宝、中文学科部分教师和来自全校的150余名文学爱好者参加了本次讲坛讲坛由文学院院长王学教授主持。


廖可斌教授结合自己三十年古典诗文教学经验学术思考,提出古典诗文解读应该做到“文本—文章—文学—文化”四位一体,“感受、想象、分析、考证”四步并进的原则。前者是学习中国古典诗文的四个方面,后者是学习中国古典诗文的四种方法,二者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文欣赏的“四梁四柱”。

朱万曙教授演讲前介绍自己受家乡文化影响走上了戏曲研究之路,并为场师生演唱了一段黄梅戏,使得现场掌声不断。他认为中国戏曲是承载文化元素最多的艺术样式,进而为师生阐释了戏曲欣赏中应该把握的音乐美、舞台美、文学美、意境美四个审美维度。


本期黄岛讲坛是我校人文学科第一次邀请学界大师在这个平台上开坛布讲,体现了学校对人文学科的重视和人文学科服务于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决心和意志。


廖可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中文系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等。曾在香港浸会大学、美国哈佛大学、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做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文学、古代戏曲小说。出版著作《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明代文学思潮史》、《理学与文学论集》、《文学史的维度》、《诗稗鳞爪》、《明史随笔》等,主编《稀见明代戏曲丛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专著《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1998年获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作为第一完成人的项目《基于“博雅专精、明体达用”理念,构建按大类培养人文学人才的新模式》2009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朱万曙,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7年4月,入选教育部2016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曾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主任、安徽大学文学院院长、中文系主任,安徽省“皖江学者”讲席教授。社会兼职有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副会长、中国《儒林外史》(筹)学会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出版有《包公故事源流考述》、《明代戏曲评点研究》、《明清戏曲论稿》、《徽商与明清文学》等个人专著,主编《徽学研究资料辑刊》,为国家社会基金重大项目“《全清戏曲》整理编纂及文献研究”首席专家。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