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妤在社区积极工作
“我从不觉得我做的事情是值得称赞的,我只是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大学生力所能及的事情而已。”宋妤一直这样说,疫情期间她一直在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丹阳社区做志愿者,在疫区内排查疫情,为守护一方平安坐着自己的贡献。
一直被爱着,更要学会爱别人
大年除夕的那一天,宋妤借到了来自父亲的电话:“医院里现在急需医生,这个年,我们可能不能一起过了。”还和母亲一起在云南的宋妤,一时间慌张起来,父亲所在的正是肺部科室,是直面病毒的地方,并且父亲还有感冒,万一感染了可怎么办啊。
尽管心里焦急万分,但是宜昌在1月26号就已经封城,短时间内已经不可能团聚,加上湖北游客需要隔离,母女二人只能在酒店等待消息。隔离期间,志愿者提供了体贴入微的服务,查房、量体温、送饭...还时不时送来一些云南的特产玫瑰饼、茶叶,志愿者每天的无私付出,使宋妤心中也萌生了做一个志愿者的念头。
很快,隔离期过去,宋妤的母亲第一时间就回到医院,在第一线,做门诊分诊工作。留在家中的宋妤很担心父母,问他们真的不害怕吗?宋妤的父母在这一点上出奇的一致:“医生就是为了治病救人,关键时刻怎么能退缩!不仅是我们,还有你的叔叔阿姨们,我们是病人最后的希望,就是要迎难而上!”在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宋妤感受到自己应该肩负的责任和义务。当她看到社区里在招募志愿者时,第一时间就报了名,当她把这个消息告诉父母时,父母不约而同地支持她做一名志愿者。
做最有满足感的志愿者
报名当晚,很快就进行了培训。宋妤负责的2栋楼都是30多层,每一层楼都要挨家挨户测量体温,普通家庭隔天测一次,重点家庭每天测一次。“测体温要爬楼梯是一方面,但是更麻烦的是有人不配合。我们用额温枪,但是老人家不喜欢被指着,一番劝说才配合,不过到后来老人家也有改变,每次去都会跟老人说‘没办法,我又来了’。”宋妤笑着说测体温的时候遇到的一些不顺利的事情。
谈到有没有什么害怕的事情,她心有余悸地说:“有一次给一个重点家庭测体温的时候,小孩37.6℃,那家的大人是开大车的,去过许多地方,是高危人群。”她赶紧联系社区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告诉她可能是因为烤火体温升高,等过五分钟再去。“那几分钟我过得特别煎熬,我刚刚进去的时候,不会被传染了吧。”幸好,过了五分钟之后再测,小女孩的体温又恢复了正常。“对流动人口的家人隔两天才一测,这是我们排查工作中的漏洞,老人小孩可能更易感,所以我们很快就调整了防控方案。”她最后补充道。
“有一些老年人比较固执,会有一些不配合。”为了督促居民居家隔离,宋妤总是苦口婆心的去劝说居民,“好多时候效果并不好,晒太阳、出来玩的人总是很多,跟他们讲病毒很危险,他们会告诉你‘都是熟人,没事’,可是病毒往往就是在熟人圈中传开的,我们实在是很担心他们的健康,只能叫来社区的保安用大喇叭把他们喊回去。”
疫情防控宣传、入户填表测温、人员信息整理记录、人员流动规劝、困难问题帮扶、特殊情况报告……都是志愿者一项项琐碎的日常。为减少居民外出,生活用品及食物通常由住户下单,志愿者送至家门。“我们这些志愿者都体验了一把做快递员的感觉。”宋妤想起向居民提供便民服务的趣事时如是说。
做志愿者的也给宋妤带来之前不曾预料的巨大满足感,“社区中一些独居的老人不会在网上下单,我们都会亲自上门帮他们订菜,送菜。有一个老奶奶,一次我们送完菜,她送给我们她亲手蒸的馒头,那个瞬间,真的备受鼓舞,感觉我们的工作是有用的,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居民的接受和认可!并且还经常有人给我们送水果、送便食,我们的工作也都越来越顺利,一切都在向好的地方发展!”
不负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
“我一直不觉得我做的事情有什么值得赞扬的”宋妤对自己的工作这样评价,“我只是做了一个青年,一个大学生能做的事情。我身在疫区,更能体会到形势的严峻,其他志愿者来帮助我,我也要做一名志愿者来帮助他人。”
“我特别骄傲的一件事情就是,做志愿者的时候,身边的小伙伴们都是青年学生,大多数都是90后。大家都是怀揣一腔热血来做志愿工作。”宋妤激动道,“总有人说我们90后是垮掉的一代,但是疫情当前,我们90后都冲在第一线,就像那句话所说‘非典时你们保护90后,这次换90后保护你们’,我们不是垮掉的一代!我们扛起了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刚刚过了4月4日清明节全国哀悼日,宋妤对此感受很深:“清明节那天,我的心情很沉重,我和父母一起做的那些事情,和英雄们相比微不足道。我很惋惜他们,就此停下了人生的脚步,但我更敬仰他们,他们是我们应该敬仰的英雄!真的!给再高的礼遇也不为过!医生、警察,抗疫一线的每一个人都特别伟大!”说到这里,宋妤有些哽咽,“为什么我觉得我微不足道,因为和他们相比,我的付出实在是太少了。”
“我希望以后可以把参加志愿活动常态化,不管有多大作用,但是能对社会有所贡献,有一份光发一份热,有一份青年人的担当,就问心无愧了。”在最后,宋妤说出了对自己未来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