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石大学子走进政府,探索垦利发展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2-08-16 作者:安滢霖 审核:于浩然 发布:赵延升 浏览次数:78

8月11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薪火相传实践队走进了垦利区人民政府,深入了解这个位于黄河入海口,了解具有鲁北小延安”之称的城市。

在当前的生态、文化、经济相交织的发展格局下,创新发展的理念和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如何高效地将诸多方面的发展融为一炉,促进经济高水平高质量发展,成为了不可避免的重要命题。为深入了解垦利区的发展状况,展示文旅、农业、生态文明等多方面统筹发展的新模式,垦利区政府特邀请了文化和旅游局全域旅游发展服务中心负责人王宗芳农业农村局产业与设施农业室主任王仕虹等几位负责人与薪火相传实践队员会面,向队员们介绍垦利区的发展概况,展示快速发展的新模式。

拥有着胜利油田的主产区黄河入海口红色基地等多张名片的垦利,油气、农业、生态资源十分丰富,同时也具有地广人稀的特点。王仕虹介绍到:“垦利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省中上游,我们的人均GDP指标也始终保持较高水平的稳定增长,曾达到过全省第一,这也是区政府一直追求安居富民、共同富裕的结果。”据了解,垦利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侧重于农业、生态、旅游几个方面,每个领域所采取的发展模式与政策也是因地制宜,各不相同的。垦利区的农业发展是基于传统农业进行创新整合的特色农业,“我们的特色农业主要包括黄河口大米、大豆种植、大闸蟹养殖研究,以及高端果蔬、农旅结合、盐碱地的综合运用等新兴产业,从产量、品质、技术到深度加工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优势。”除此之外,垦利区也在采用招商引资的方式打造设施农业产业园,不断探索有潜力的产业发展之路,助力区域经济高速高质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智慧农业”“数字农业”新技术的应用为传统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利用农业的物联网实现数据采集、整理等,对农业生长情况进行监测,达到高效、精准、智慧化的效果。“除了智慧化发展,我们同样注重农业的绿色化发展,根据中央‘四增一减’的指示,我们根据生长情况酌量减少化肥与农药的使用,政府方面也通过宣传引导、基地建设等措施支持引导。” 王仕虹说道。垦利区在绿色种植生产区基地中展开了有机肥代替化肥的项目,对使用有机肥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补贴,随着绿色生产区域的不断扩大,垦利区农业实现全面绿色化发展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

坐拥黄河入海口这一天然地理优势,垦利区目前有用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126公里的沿黄线,142公里的海岸线。王宗芳介绍到:“目前垦利区的文旅发展便是依托黄河入海口以及这两条线做文章。” 整个垦利区到目前为止一共有A级景区是16家,拥有全市最多的A级景区其中5A级景区、4A级景区各一处。另外也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例如刘家遗址、台北遗址,渤海垦区,移民文化、石油文化、非遗文化等,“这些都为我们垦利的旅游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面对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人口较少的不利条件,垦利区确立了以打造黄河入海口旅游的服务区为主要定位,服务配套区为依托的一系列的融合发展思路,在区特色产业或项目上融入旅游的元素,例如“农业+旅游”、“渔业+旅游”、“研学+旅游”等,这些文旅融合项目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今年,我们主要把目光聚焦到了发展景区化村庄上,其中全部都是省级的三星级酒店以及旅行社,能够为来访者提供良好的服务。” 王宗芳如是说。

“在精准化的调控以及智慧化的监管下,垦利区近几年的空气质量以及整体的环境面貌都有了极大的改善与提升。”。垦利区的生态治理主要从水环境治理、空气环境治理、废物土壤污染治理等方面展开。“近年来,我们不断建立完善河流、河口海湾污染联动联防机制,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严格把控工业源、移动源、扬尘源等多渠道的排放,综合整治空气环境。同时,将医疗废物机动车维修废物实验室废物纳入了危险废物智慧化监管平台从产生到收集到处置进行规范化的闭环式管理

在生态环保方面,垦利区同样坚持智慧化监管,辖区内水质自动监测站7处,视控空气自动监测站37,废弃监控20,废水监控7处,污水处理厂监控五处。依托智慧环保平台,实现了高效精准的环境监测,大大提高了区域内的环境质量,也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实践队员记录会议 

与负责人交流

实践队员合影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