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薪火相传实践队来到了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董集镇杨庙社区,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探索东营市高质量发展之路。整齐干净的红色楼房,优美宜人的生活环境,大同社会般的社区氛围,向实践队员展现了独具特色的“杨庙实践”。
时过境迁下的智慧社区
“咱没想到,有一天居然也能从土坯房住上楼房,环境也好了,生活也好了,还得靠党的好政策啊!”李奶奶(化名)和实践队员聊天的过程展示着老一辈杨庙人对生活变化的感受之深,实践队员看到了她的欣喜与幸福,更是了解到杨庙基础设施的完善过程。
1971年,水电部就报经国家计划委正式批准同意,开始实施南展宽工程,承担黄河流域的泄洪功能。杨庙群众筚路蓝缕,克服原料不足、时间紧迫等重重困难,搬迁至垒高6米的狭窄房台。2008年,国务院就取消了南展区泄洪功能,东营市也没有忘记杨庙社区群众做出的贡献和牺牲,很快进行了搬迁重建,11个村组成了今天的杨庙社区。2021年,习近平走访杨庙社区,他指出,党中央对黄河滩区居民迁建、保障群众生活提供热线帮助,要扎实做好安居工作,统筹推进搬迁安置、产业就业、公共设施和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确保人民群众稳得住,才能实现发展致富。
除了基础的设施得到保障外,杨庙社区更是注重便民服务,社区整理的92项管理事务中有32项都可以当场结办,其余基层不能结办的事务,便民服务站也会帮办代办。“多亏了咱这服务站,我现在办事什么的别提有多容易了”路过的老人对服务站做出的成果表达着自己的心声。
提到杨庙社区的基层服务体制,网格员是不可避开的话题。杨庙社区共划分成了六个网格,每个网格内配备一名专职的网格员并设立便民服务站。在网格员设立的初期,村民还没有适应这样的生活模式,但是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很快增进了村民与网格员之间的感情。“为了打好疫情防控攻坚战,网格员不辞辛劳,定期摸排随访、采集信息、上报成果。也正是那时,我们这儿的网格员得到了村民的认可。”讲解员向实践队员介绍着网格管理模式。
老有所养,幼有所育
“大爷,您在这是在干嘛呀!”看到路旁带红色袖章,坐在小板凳上的老人,实践队长周晓萱不禁发问。大爷笑盈盈地回答着:“我在这执勤呢!”
据了解,杨庙社区全力保障老有所养、老有所用,幼有所育。针对老年人,杨庙社区建设幸福食堂为社区里低保户无保户个体提供一个午餐吃饭的地方。在当地政府的出资帮助下,只需交一块钱,杨庙社区的老年人就可以享受有菜有肉有汤的午餐服务。同时为了实现老有所用,提高老年人生活的获得感,杨庙社区为老年人提供了许多工作岗位,老年人在“家门口”就可以实现就业,草编合作社便是其中之一。高高矮矮的自制板凳上,老奶奶手中的草编成为杨庙社区独特的风景线。“我什么时候想做就可以来这,既解闷又能挣钱,一个月能挣几百块钱呢!”一位正在编织的大娘向实践队员分享着她的工作日常。
值得一提的是,杨庙社区里还设有“萤火虫”课堂。“我们在那里写作业,上兴趣课,我最喜欢的就是手工课了。”正要赶去“萤火虫”课堂的杨庙社区的小学生向实践队员分享着她的“萤火虫”课堂日常。据了解,为了丰富当地少年儿童的假期生活,拓宽他们的兴趣领域,杨庙社区每年都会举办“萤火虫”课堂,全由社区内的人才为少年儿童带来兴趣课。
有趣的“萤火虫”课堂引起了实践队员的注意,在当地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实践队员走进“萤火虫”课堂。透过玻璃制的教室门,只见学生们专注于自己的书籍中,丝毫没有察觉实践队员的到来。“我们在举办阅读活动,想着从小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随堂的老师轻声向实践队员解释着。穿过走廊,阅读活动教室的对面还有一间图书室,虽然不大,却满满地摆着书籍,科普、童话、寓言故事各种类型的书籍都能在书架上查阅到。杨庙社区的学生们在书的世界里遨游,在书的感染中成长。
走出杨庙社区,实践队员仍难忘社区居民幸福的笑脸。从昔日的房台到今天的新型农村社区,这个被总书记牵挂的社区,已经成为群众的幸福家园。在搬迁致富的路上,全新的生活风貌就是杨庙社区交上的答卷!
实践队员采访村民
实践队员参观
实践队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