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智慧农业下养最好的蟹 ——薪火相传实践队走访黄河口大闸蟹产业园

发布时间:2022-08-16 作者:都奕君 审核:罗凌云 发布:赵延升 浏览次数:170

“在智慧农业下养最好的蟹,这是我们的目标。”8月12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薪火相传实践队前往黄河口大闸蟹产业园,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进行参观调研,亲身感悟“中国大闸蟹之乡”的金字招牌。

宏观来调控:农业部核心控方向

在上午的实践中,实践队采访到了垦利区农业农村局产业与设施农业室主任王仕虹。在会议室中,实践队员与政府工作人员进行了采访与交流,了解到东营市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规划。

“垦利的农业还是以传统农业为主,要想发展高效农业,其实靠的还是特色农业。”抓住特色产品大闸蟹,东营区放弃了扩大养殖规模的增数量措施,转而提升水的利用率。惠泽公司设立了相关的防渗水材料,提高水的循环利用,同时从质量和品牌下手,育苗优良品种,进行全产业链布局,打造东营品牌。

“我们还坚持与养殖大户和合作社合作,大闸蟹研究院就是最大的一个龙头企业,但是大闸蟹的养殖目前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在王仕虹的介绍下,实践队员了解到了水对东营发展的限制。“虽然我们靠近黄河口,但根据水利部门的相关规定,黄河分给东营的供给指标是有限的,我们不可以无限制用水。”基于这种情况,东营市发展节水产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探索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系列举措一方面保证了东营的生产可能,另一方面也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品牌化建设:从小毛蟹到富民蟹

在王仕虹主任理论讲解的基础上,实践队深入大闸蟹产业园区,理论联系实践,调研大闸蟹的发展现状。90年代初期,大闸蟹仍然局限于人工养殖。散户、粗放式的养殖下,大闸蟹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品牌,成蟹规格小、经济效益低。

“在政策的引领下,大闸蟹很快就走上了企业带动、生态养殖和科技赋能的道路,平均规格从不到2两到现在的3.5两,养殖亩产量有原来的60斤到现在的200斤”讲解员详细地向实践队员们介绍大闸蟹的发展历程,特别提到了品牌效益的构建。

初级销售品牌打造,创新营销模式,并转变经营模式,全方位打造品牌效应。自2006年起,连续举办大闸蟹推介会、开捕节、美食节等活动,打造大闸蟹品牌。

“举办活动带动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大闸蟹的知名度提升。更值得注意的是,大闸蟹利用网红直播带货,走进了人们的视线。”据管理员介绍,大闸蟹线上入住天猫京东40多个电商平台,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之路,提升价值链,深化农文旅融合,2020年品牌价值达到了2612亿元。“我们目睹了大闸蟹产业的发展过程,现在的大闸蟹品牌基本上已经做到我们自己吃不起了。”王仕虹笑着调侃道。

实践队员罗凌云曾经浏览过大闸蟹的直播间,在她看来,以直播带动经济,不仅符合了现代年轻人的生活习惯,把产品推广出去,更是搭上了互联网的顺风车。“一旦与互联网挂钩,系列的宣传与后期的发展都可以达到一定的速度。”

 

数字化生产:智慧渔业精准调控

在北纬37度的黄河三角洲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盐碱地的独特水质为大闸蟹的生存提供了丰富的天然饵料,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中国大闸蟹之乡”,而高科技的数字赋能和综合发展的智慧渔业更是将大闸蟹的生产推上了科技化的道路。

“科技化发展智慧渔业,实时监测水温,溶解氢等水质参数,并通过数据分析实现精准调控,进行及时的调整。”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队员对大闸蟹的种草养螺、增质节水、良种优放、精准饲喂等过程中的科技赋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一方面保驾护航促发展,一方面守住金山银山重环保,大闸蟹采取了节水农业,注重边坡防渗、尾水收集和水草种植,为大闸蟹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科技的加持,而生态的保护也需要科技的赋能。数字化生产的大闸蟹,给东营市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道路。”实践队员罗梦妍感叹道。

 

薪火相传实践队员持续探索东营高质量发展,深入调研,在东营的大地上留下属于自己的足迹,感悟东营市深层发展的脉动。

讲解员为实践队员介绍大闸蟹标本 罗凌云 摄

实践队成员参观螃蟹生长全息投影 罗凌云 摄


 

 讲解员为实践队员介绍产业园区基本概况 罗凌云摄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