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稻浪,稻海涛涛,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永安镇二十八村东侧,由黄、白、紫、灰、黑、红6种彩色水稻交织绘就的3D立体稻田画已经成为了当地的特色宣传画。绿色的稻穗在稻田里整齐排列,稻田边的彩色小风车随风缓缓转动。“真的是非常震撼,到了这里我才发现,《我和我的家乡》电影里在稻田上作画的情节是真实存在的!”薪火相传实践队队员李炯垚登上观景塔,看着巨大的“绿色画卷”发出了这样的感叹。8月12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薪火相传实践队前往山东省东营市稻田画风景区开展调研,切实感受“农业+旅游”融合发展模式,探索农业高质量发展新思路。
科技助力田地为纸稻为画
九曲黄河,在山东省东营市奔流入海。“稻田画地处黄河入海口,土地盐碱率较高,多年前,这里还只是一片盐碱滩。”讲解员向实践队队员讲述着稻田画这片土地的前身。为了提高盐碱地的利用率,科研团队立下“让中国人吃上更好的大米”的使命,顺着“良种+良境+良方+良法“的思路,进行种子改良,还研制出了适应黄河水限流的节水种子。如今,在科研团队的持续攻关下,昔日的盐碱滩蜕变成了“大粮仓”。风翻起了层层的稻浪,“这真的是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啊!”实践队队员张雅晴感慨道。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队员来到了观景塔的最高处,这里是欣赏稻田画最佳的地方。实践队员注意到,在观景塔下方远望看起来夹杂着不同颜色的稻田,从观景塔上往下看竟变成了一个个立体生动的图案。据了解,为了呈现出立体效果,科研团队采用3D卫星定位打点技术在田地上“作画”。“我们这的工作人员把所需的点位精确制成坐标点,再将设计好的图案在稻田里同比例放大,利用3D卫星打点技术来定点,最后再进行移苗插秧。在这之前,我们还培育出了适合图案的彩稻秧苗。”讲解员向实践队员介绍着稻田画的制作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为迎接二十大的到来,稻田画制作紧跟时事,“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成了今年到稻田画的制作主题之一。
农旅结合稻田画带来致富新出路
“八九月份是我们这里的旅游旺季,本省和外省都有许多人来到我们这观光旅游。”精美的稻田画已经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艺术风景线,正吸引这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欣赏。
站着观景塔上放眼眺望,塔下的风景尽收眼底,正在娱乐设施处玩乐的小孩吸引了实践队员的注意。实践队员观察发现,稻田画的周边分布着许多供游客娱乐的基础设施,除此之外,这里还坐落着一排排整齐的店铺小房子。据讲解员介绍,当地为了丰富旅游景观,增强旅游体验,在不断推动着旅游设施的完善。同时,当地还响应劳动教育的号召,举办插秧、捡鸭蛋等体验式趣味活动。“寓教于乐,让小朋友在玩的过程中体验劳动,这种做法真好!”实践队队员苏国阳赞叹道。
农旅结合,旅游富民,稻田画也在造福着当地的居民。据了解,在稻田画周边摆摊的摊主大多都是周边的居民。“现在,农民不用专门跑到市场也可以卖农产品了,而且在这比市场卖的要好,农民实现增收,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改善。”居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生活越过越好,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目前,稻田画已成为永安镇旅游富民重要项目之一,东营市垦利区将逐步打造稻香蟹缘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把现代创意农业与休闲旅游相结合,走出一条乡村农旅融合发展之路。
伴着大自然的清香,薪火相传实践队与稻田画挥手告别。“在这里,我看到了科技的力量,科技的助力孕育出了稻田画,让盐碱地上长出了质量好产量高的粮食;同时,我也认识到农业发展的道路不只一条,农旅融合,建设品牌,让乡村的发展更有活力 !”实践队队员于浩然这样总结他一天的收获。
实践队员与稻田画负责人交流 罗凌云 摄
实践队员与稻田画负责人交流 罗凌云 摄
稻田画全景 于浩然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