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清脆的童声从黄河口芦苇荡里传出,随着洁白的鸥鸟飞向天空。河面泛起阵阵涟漪,一只木船载着小记者和大学生们在芦苇荡里穿行,向着安澜码头前进。8月11日-8月13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薪火相传实践队和东营市魅力新声小记者们跟随垦利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宣讲团走进垦利博物馆和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学习黄河流域知识,探索黄河国家战略新举措。
黄河入海,我们回家
8月11日,薪火相传实践队队员和小记者们来到垦利博物馆,学习垦利区的历史文化和发展历程,参观了灰陶大盆、青花福字盖罐、北海银行石印板等文物。在神奇黄河口展厅,队员们了解到黄河三角洲地域和黄河下游流路的变迁、黄河流域先民的文明以及在黄河入海口独特自然背景下,垦利的自然景观、生产发展、文化生活。
宣讲团向队员们介绍,垦利区凭借黄河三角洲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黄河口大闸蟹、黄河口大米都是垦利区的特色产业。万亩葵园、万亩桃园如今通过农旅融合也取得了亮眼的经济效益。在通史展厅“黄河入海流”的标语下,小记者们为实践队深情演唱了《我在黄河口等你》。李炯垚感慨道:“深入了解了黄河口的文化和历史,我更深刻体会到这片土地的神奇和美丽。”
如今的垦利,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坚持发展至上、民生优先的原则,已形成了建设现代化黄河口生态新城,打造沿黄高效生态产业带,推动形成东部海洋产业区、中部新型工业区和西部现代服务区的“一城一带三区”的发展格局。
实践队队员于浩然赞叹:“垦利的发展得益于黄河,同时又在发展中保护了黄河。如今的垦利人民生活富足和乐,这就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意义所在!”
与黄河湿地“精灵”近距离接触
河海相聚,泥沙积蓄,黄河在东营汇入渤海,形成了独特的湿地环境,成为承载生命的乐园。在东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博物馆里,讲解员向实践队队员介绍了湿地修复与鸟类生存之间的紧密联系。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筑堤修坝向湿地引水、蓄水,恢复地表径流,补充地下水,用淡水冲碱压盐,以促进湿地的自我恢复、自我发育。与此同时,保护区还建设人工招引巢、实施鸟类繁殖栖息地保护改善工程,良好的生存条件为鸟类顺利繁殖提供了保障。
环境好不好,鸟儿最知道。据了解,保护区鸟类由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现在的37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5种、二级保护鸟类65种,38种鸟类数量超过全球总量的1%,还首次发现火烈鸟、白鹈鹕、勺嘴鹬在这里栖息。
“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给鸟类提供适宜的生态环境,不只是国家或者某一个部门的事情,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哪怕只是少随手扔一个垃圾,也是朝目标靠近了一步。”看着在保护区内自在飞翔的丹顶鹤,实践队队员张雅晴表示,通过实地调研,她进一步深入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保护理念,此后在生活中要用自己的行动为生态保护助力。
黄河生态保护朝高质量发展
实践队来到黄河入海口码头、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实地调研黄河河道水情和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了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情况。
“守好黄河的最后一道关口,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让黄河能安澜入海。”垦利黄河河务局李旭慧向实践队员介绍了2021年秋汛洪水来临时各部门所做的防汛抗洪工作。在接到上级部署后,胜利管理段第一时间启动全员岗位责任制,全段职工昼夜鏖战,守护在百里长堤之上,开展河势勘察、根石探摸、平滩测流等工作。实践队队员罗梦妍说:“在防洪一线,无数治黄青年以实际行动彰显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的使命担当。作为新一代青年,我希望未来黄河的保护治理工作越来越好,能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中心成立以来,持续对黄河流路、黄河三角洲变迁、黄河水沙进行监测,同时还持续开展生物物种群数量、分布位置、活动行为等全面观测。我们可以欣喜地发现:黄河的生态越来越好了!”据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主任刘静介绍,下一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扛牢生态建设责任,认真做好保护管理工作,把黄河口国家公园打造成为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的示范区。
实践队员参观 于浩然摄
薪火相传实践队员参观 于浩然摄
实践队员合影 于浩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