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石大法学生送法入社会——萤烛实践队开启暑期实践

发布时间:2022-08-26 作者:张晶晶 审核:王新妍 李依璇刘乔威 发布:赵延升 浏览次数:98

为调研我国法律援助现状与法治乡村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传播法律知识,为法治建设贡献一点绵薄之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萤烛实践队于8月17日至8月23日展开了一系列有关于法律援助的暑期社会实践。

.深入乡村,调研法治建设实况

8月18日,萤烛实践队实践队队员王新妍等同学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太山村开展了走访调研。村内设有法治宣传栏,经常供村民阅读观看,但是乡村法治建设任重而道远。“现在的社会是法治社会,人人都要讲法,我们村民对一些法律知识了解并不多,还是希望在未来可以多学点法律,保护自己。”太山村一位村民讲到。随后,队员意识到,想让乡村人民更加懂法,宣传必不可少,但最重要的是要给村民提供切实可行的法律援助,这与萤烛实践队队员们的实践主题不谋而合。该村的法律援助方面仍有欠缺,但村民内心还是非常渴望可以得到法律援助,用法律武器去保护自己。

最后,萤烛实践队秉持初心,队员们积极热心的为现存在法律问题不知道如何维权的村民提出法律援助,并且对乡村中可能接触到的土地流转,婚姻问题等常规法律知识进行普法宣传,致力于为太山村的法治建设出一份力量,为建设法治社会贡献力量。“我们实践队可以帮助到村民,并且给他们提供一些法律援助是我们的荣幸,也是实践中值得最开心的事儿,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实践真真切切的去帮助这个村庄村民增加法律知识,为乡村法律援助做贡献。”萤烛实践队队长许国岩在结束一天的法律援助后说到。

.深入基层,探寻法援中心奥秘

活动中,队员们来到当地基层法律援助机构,对法律援助中心的日常工作内容和流程进行了大致了解,工作人员为队员们详细分享了日常进行咨询、援助较多的的案件和纠纷,并普及了基层乡村进行法律援助的制度。随后,实践队员们来到乡村进行走访调查。通过众多调查问卷和采访一位陈姓村民我们得知,目前村里仍有部分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以及邻里矛盾也可能引发相关法律纠纷。但乡村法律援助体系尚不完善,当地不设有、少设有专业的法律援助机构,法律知识的普及度还不够全面,所以村民们遇到困难时也大多不会选择诉诸法律进行求助。

在法律援助中心调研时,队员们细心地询问了许多关于当地法律建设的问题,例如当地居民是否在存在法律问题不愿求助的情况,询问多为刑事民事还是行政案件等问题,法律援助中心皆进行了详细解答。

“法律援助是我们实践队的初心,可以如期进行我真的感到十分荣幸。”队员李依璇说道。

.深入课堂,宣讲法律援助知识

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不仅仅是语文数学英语的教学,对其法治教育的培养更是不可或缺的。怀着这一目标,萤烛实践队队员们来到当地的小新星英语学校开启了充满热情的法律援助宣讲活动。在一开始,据小新星英语学校的老师讲述,小新星英语学校自办校以来就十分注重对学生们的法律意识的培养,校内的宣传栏内定期都会更新不同的法律知识,但是宣传形式单一,学生们掌握的法律知识也十分有限,并且不能很好地运用法律武器来应对生活中的一些困难。

在课堂上,主讲人许国岩通过一个有趣的提问来考察学生们对法律的最基本认知程度,问道:“有没有小朋友们知道中国现在有什么法律啊?你熟知的法律都有哪些?”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课堂氛围达到高潮,大家的回答各有千秋,有的说刑法,有的说民法,但宗旨基本不变,对国内重要法律都铭记于心,但都缺乏更深入的了解。针对这一情况,实践队员们决定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讲一些具体的案例来帮助孩子们简单理解法律知识。

“根据之前我们的调研情况,我在宣讲时,从小处入手,科学备课,以现实案例为开头,为孩子们传播法律知识,比如说该怎么样利用法律援助的途径保护我们自身的合法权益,是否可以在名胜古迹上乱涂乱画等一些简单的法律问题,我觉得这些问题比较基础,同时也让学生们更好的吸收。”队员刘乔威说道。丰富的案例加之队员们幽默风趣的言语,教室里的小朋友们对这些丰富有趣又不枯燥的法律小课堂充满了兴趣。听完宣讲的郗同学说道:“我以前一直以为法律离我很遥远,和我是两个世界的东西,但这几天听了这些讲法律的课之后,我觉得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我以后要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当下,建设法治中国具有深远意义。通过实践,队员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法律援助活动,既增长了自己的见识,也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普法小课堂上课现状 许国岩摄

队员参观法律援助中心 李依璇摄

队员李依璇与当地老人交流法律知识 王新妍摄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