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为进一步明确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地位,深入了解“山东手造”文化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8月7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BET体育365投注官网齐风鲁韵实践队来到了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杨家埠村。在杨家埠村,实践队员参观杨家埠艺术大观园,亲身体验年画制作,并采访杨家埠旅游开发区团工委书记冯清正与杨家埠旅游开发区西杨家埠村党支部书记杨志华,共同讨论杨家埠木版年画传承现状,了解年画传承困境,对木板年画带动杨家埠文化产业和乡村振兴的发展进行实地调研。
在与两位书记的交谈中,实践队员了解到杨家埠木版年画发展历史悠久,题材极为广泛,形式多种多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杨家埠木版年画出现了新的发展势头,远销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画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杨家埠村创造了巨大收益,直接带动了杨家埠村的发展与振兴。近年来杨家埠年画买卖方式也越来越现代化,电话订购和网购已经取代传统买卖方式,成为主要渠道。原本民间艺人打造的小作坊式发展模式逐步转变为景区式发展模式。在潍坊市政府的推动下,杨家埠搭建起了新的生产平台,民间艺人一方面向徒弟传授技艺,另一方面向游客展示雕刻技艺、套版印刷手艺和风筝制作技艺,创造了“画店百家,画种过千,画版上万”的兴旺景象,走出了一条民间文化遗产的复兴之路。目前,杨家埠木版年画有区级以上传承人25名,从业人员200余人,年印制年画2300多万张,销售收入1亿多元。“年画千版儿时梦,风筝万里腾飞心”,杨家埠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年画村”,而年画作为杨家埠村的文化符号,深深地烙印在人们心中。
但是,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正面临种种难题。对此,冯清正书记总结道:“一是年画题材缺乏新意,二是人才匮乏。” ,杨家埠村以年画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多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传承、生产、销售的家庭作坊,而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潮流,题材创新刻不容缓。同时,除几位在世的年长传承人,较少有年轻人加入到年画的传承行动中。杨志华书记表示:“非遗传承需要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年画传承更是如此。在未来的乡村振兴实践中,非遗和乡村振兴彼此赋能、相得益彰,还有许多探索和创新的空间。”因此,年画传承人需要根据当代人精神、文化、消费需要,创新发展年画,创作和生产符合当代人审美和实用需要的年画作品,激活年画作为非遗的内在生命力,进一步发展年画产业,打造年画特色品牌。
面对年画的复兴之路与传承之困,政府一直在行动。冯清正书记与杨志华书记分别向实践队员介绍了当前相关部门采取的有效措施以及下一步的工作构想,并与实践队员展开详细讨论。乡村振兴,产业是支撑。而以年画等非遗工坊为代表的传统工艺,不仅是活态的文化传承,也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目前,杨家埠村引入“非遗工坊+旅游”、“非遗工坊+民宿”等多元经营思维,建设杨家埠文化创意梦想小镇,以木版年画、风筝制作等非遗文化旅游产业为主导,整合商业、酒店服务等资源,形成美丽民俗乡村结构体系,打造文化旅游产业特色小镇,在非遗传承的同时提升发展能力,助力乡村振兴。在交谈过程中,实践队员窦艺丹提议道:“可以深入挖掘杨家埠村文化内涵,打造‘网红打卡地’吸引游客,既有利于游客亲身体会年画魅力,促进年画传承,又能够推动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打造杨家埠村独特文化名片。”窦艺丹的提议得到两位书记与其他实践队员的一致认可。
守护乡村文化根脉,点亮非遗传承之光。一系列年画传承措施提升了人们对年画为代表的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传承责任感,从而有助于实现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为乡村振兴凝聚精神动力,提供产业发展动能,培育文明乡风,最终打造文化乡村,赋能乡村振兴,助力乡村振兴。
杨家埠旅游开发区团工委书记冯清正介绍由部门工作人员自主设计的印有年画风筝的纸巾盒。 窦艺丹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