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忆红色党史,传承红色精神 ——“醉把佳人成双队”寒假社会实践顺利开展

发布时间:2023-01-30 作者:高雅琪 审核:陈熙 发布:杨倩 浏览次数:160

为深入开展党史学习,追寻革命足迹,传承红色基因,在实践中感悟党领导人民建设祖国的伟大成就,“醉把佳人成双队”三名队员于2023年1月3日奔赴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陈少敏纪念馆、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柳疃镇渤海走廊革命纪念馆、甘肃省天水市天水大革命纪念馆开展寒假社会实践。

实践队员高雅琪去到的是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柳疃镇渤海走廊革命纪念馆。走进陈列馆内,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一幅幅记录峥嵘岁月的图片,让人感受着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在一座铜像雕塑前,实践队员停下了脚步。雕塑栩栩如生,民兵有条不紊地拉着木车,运输着各类物资。在讲解员李宁宁的讲述下,高雅琪了解到,雕塑背后是一段难忘的革命历史。抗战期间,经“渤海走廊”运送山东分局的黄金达13万两,没有一两丢失或者遗落,更没有一人携金潜逃。除了运送黄金,经过“渤海走廊”还输送了大批棉花、粮食、药品及武器弹药、食盐等战略物资,保证了根据地党政军民的作战、生产和生活需要,为抗战胜利提供了有力支持。

离开纪念馆后,实践队员向当地村民了解到,“渤海走廊”党性教育基地建设者之一的张葆海正在村内,便选择前往拜访。张葆海回忆,为搜集更多的史料,他与几位同志一起沿“渤海走廊”路线走访了一百多个村庄,采访了数十位80岁以上的老人,还到招远、莱州、平度等地实地探访。“在莱州走访时,为了查找运金部队过胶莱河的渡口,我们边走边打听,终于确认了当年的渡口和过河的过程。”

 在张葆海的讲述下,实践队员了解了更多纪念馆筹备中的困难与成就。不管是实地走访上百个村庄,还是为了寻找革命老人远赴上海,都让实践队员感受到了人民对于历史的珍重,对于党史传承建设的热情。“为了让那段革命历史能够在当代展现全貌,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此,他们的热情与奉献让我感动!”实践队员高雅琪在实践日记中这样写道。

有着相同感受的,还有去往甘肃省天水大革命纪念馆的实践队员陈涵。天水大革命纪念馆涵盖了自五四运动时期至解放战争中天水解放的历史,历史跨度大,史料记载多,真实还原天水革命先辈艰苦卓绝、不屈不挠斗争的历史画卷。在当地走访时,陈涵了解到,在大革命纪念馆筹备初期,当地许多百姓主动提供相关线索,向筹备组讲诉革命故事,甚至将珍藏多年、历经几代人的革命文物上交,贡献给了纪念馆。“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才能让更多的后代了解革命历史、感悟革命精神!”实践队员陈涵感慨道。

1月9日,经过革命纪念馆的充分学习,“醉把佳人成双队”实践队以视频会议的形式进行实践回顾。三名队员分别分享了实践图片,讲述了实践日记,进一步感悟革命精神。之后,三人阅读了党史著作《为什么是中国》《苦难辉煌》并作读书笔记记录心得,深入学习我党的光辉历史及伟大思想,进行思想提升。成员张芝岩感叹道:“党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建立了深厚的鱼水情谊和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纪念馆内的每一样老物件,都带有着历史的温热。”会议最后,实践队长高雅琪呼吁各成员牢记初心,明白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谨记使命、履行义务、践行初心,展现新时代青年力量。

此次实践,有助于提高实践队凝聚力,增强当代青年学生的时代感与使命感,红色的革命精神,将在青年身上得到继承与发展。

队员线上研讨 高雅琪 供图

实践队员阅读党史著作 高雅琪摄影

实践队员参观陈少敏纪念馆 高雅琪摄影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