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走进村史自治先锋,民族团结籽籽同心——情寄天山实践队前往伊车嘎善村进行调研

发布时间:2023-08-18 作者:王子菡 陈美希 审核:陈熙 发布:杨倩 浏览次数:130

为不断增强民族团结意识,筑牢民族关系之基,使各民族和谐共处,守望相助,共同谱写“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温暖篇章,8月12日上午情寄天山实践队前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霍城县伊车嘎善村村民委员会进行调研

了解嘎善历史,传承民族印象

“各民族就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这句话正出于伊车嘎善村。来到村庄,队员们首先前往村史馆。走进村史馆,便感受到伊车嘎善村浓厚的民俗文化,在讲解员饱含热情的讲解下,伊车嘎善村的前世今生出现在队员们眼前。村庄以前叫“锡伯索伦”,锡箔语意为旧的村庄。乾隆二十九年间,锡伯族官兵3000余人从沈阳长途跋涉西迁至伊犁河畔驻守边疆。在新中国成立后,新疆解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原统战部长吕剑人领导工作组于1953年成立了全国第一个自治乡,其名为“伊车嘎善”,锡伯语意为新的村庄。近2500户13个民族聚居于此。

人们口口相传的民族团结标语,是出自于村中吕剑人老人之口一家由多民族成员组成,一家人生活幸福美满其乐融融,是民族团结的典范,在采访时老人说“我们国家现在发展到这个阶段了,各民族就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纵观历史,村民们为民族团结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队员们不仅对丰硕的成果感到自豪,更喟叹于村中各民族间拧成一股绳一般强大的凝聚力。民族民众共建设,硕果累累喜人心。“了解了村庄的历史,我十分感动,少数民族间互相帮助、共筑历史的情谊让我铭记在心。”实践队员陈美希如是说。

参观村合作社,谱写发展新章

了解村历史后,实践队员们前往刺绣合作社了解锡伯族的传统美术——锡伯族刺绣。一进入合作社,队员们就被墙上悬挂着的各式各样的服饰所吸引,鲜艳的颜色,精美的刺绣,漂亮的款式,引得队员们连连赞叹。欣赏着精美的刺绣,轻轻抚摸着刺绣图案,队员常晓桐发出感慨:“在这飞走的针线里,满满都是锡伯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实践队员一边相互分享着自己的感受,一边继续向里参观,看到了绣花鞋,绣花帽,绣花枕头这些形式多样,绣法各异,能丰富展现锡伯族民俗艺术风格和浓厚生活气息的物品。

工作人员介绍道,锡伯族刺绣是欣赏与实用并举的民族传统工艺,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刺绣手法也融合了各种民间刺绣工艺手法的精华,她们喜欢用花卉点缀自己的生活,这种喜爱也体现在了刺绣工艺上。实践队员们在交谈的过程中得知,这里的刺绣全部都是手工缝制,主要以制作锡伯族传统服装为主,也兼作其他一些生活用品。

不仅如此,民族特色刺绣更是带动伊车嘎善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项目之一。通过广接刺绣订单、定制特色戏服等方式,合作社凭借精湛的刺绣手艺和优秀的刺绣作品实现了经济发展的飞跃,不仅能够吸引更多订单,引领乡村振兴,更能够为当地提高经济收入和改善民生提供支持。

参观完刺绣合作社后,实践队员与当地的居民就锡伯族刺绣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讨,每位成员在她们的指导下,亲手使用针线感受手工刺绣的魅力。

探访模范故居,厚植民族情怀

结束了刺绣合作社的参观,实践队员们随即前往最后一站——吕剑人故居,了解吕剑人老人背后的爱国主义故事。刚踏入故居,队员们就被挂在墙上的吕剑人故事所吸引,在了解伊车嘎善村吕剑人的故事是源于中国古代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情节后,实践队员们心中油然而生起对老人的景仰之情。实践队员们漫步在高度还原的故居中,随处可见的是吕剑人老人在这里生活的痕迹,简朴而宁静,悠久而亲切,古老而柔美。

走出故居,实践队员们被院子里放置的弓箭所吸引。吕剑人老人的射箭技术非常厉害,他的成功源于专注和刻苦训练。实践队员们纷纷开始亲身体会射箭运动。通过探访吕剑人故居,实践队员们切身感受到民族模范带头人的责任与伟大。故居的保护和展示,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团结精神,也让我们体会到民族间的友好与热情。”队员温涛感慨道。

听取民生民情,助力全面发展

参观结束后,队员们深入行动,参与到当地社会服务和民族团结实践活动中,与当地居民进行了深入交流,听取村民对民族团结和发展的具体需求,并就如何改善少数民族家庭的生活状况和发展大局进行了探讨,认真落实政府的民族团结政策,以推动当地的教育、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发展。

通过此次民族团结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民族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增进了认同感和包容性,共同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队员们纷纷表示要为实现多民族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实践队员参观村史馆 陈美希摄

实践队员参观刺绣合作社 陈美希摄

实践队员与村民交谈 陈美希摄

实践队合影 陈美希摄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