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8月12日—8月16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薪火相传实践队赴山东省曲阜市开展社会实践。在孔子博物馆、三孔景区、孔子研究院、尼山圣境等地,实践队员们触摸文化脉搏,聆听文化之声,观孔孟文化古今变化。
与文物“对话”,探文物“新生”
实践队员在调查中发现,文物修复的足迹遍布各景区的各个角落。在三孔景区内,实践队员们捕捉到了一个又一个文物保护与修复的痕迹:防止树木开裂而箍上的“保护环”、预防牌坊倒塌而加固的石柱、防止鸟类筑巢损害建筑而围起的网.....特别地,许多建筑上纹路精致华美的彩绘吸引了实践队员的注意力。“这些彩画之所以如此惊艳,得益于所用的材料全是传统材料,而且是用最传统的工艺来展现。”据讲解员介绍,在此之前,因长期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三孔”部分建筑彩画出现严重的起甲、剥落、漫漶不清等现象。2014年4月,三孔古建筑彩画研究性保护工程启动,实践队员看到的精致的彩绘正是修复后的成果。景区也特意设置了各种文物修护牌方便实践队员们深入了解。
此外,在孔子博物馆之旅中,队员们也追寻到了文物修护的足迹。据了解,孔子博物馆设有与文物保护与修复有关的办公室。让古代文物焕新颜是他们的使命和任务。实践队员们带着浓厚的兴趣探究文物修护的故事。除尘、揭取、展平、加固、补缺……每一道纸质文物修复步骤、动作,文物修护者们都烂熟于心。而让“病”着的文物重新焕发生机,即是身为文物修复者“素手余馨”的重要工作。
玩转“非遗”,沉浸式感受文化魅力
走进孔子研究院,实践队员有幸邀请到了孔子研究院儒家文化传播体验中心主任孔梁,并围绕文化体验区展开交流。“我们的体验区设有礼门义路、洙泗之上、传礼继世、器以载道、游艺今古等几个区域,这些都是我们的“非遗”文化,能够使体验者对生活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有一个概貌性的感知与了解。”实践队员们针对体验区的介绍做出了进一步的探究。“在体验区内,我们可以品茶香,嗅香薰,着汉装,拓古字;可以跨过“礼门义路”接受儒家文化的心灵洗礼;也能走在“如斯桥上”体味琴瑟和鸣、墨艺书香的儒韵,零距离体验千年前的生活。”实践队员孙文靖在参观完体验区后有感而发。
实践队调研尼山圣境之日,正逢“五道雅集”亮相尼山圣境大学堂,以书、花、琴、香、茶“五道”为核心,邀请各行专家教师为游客现场授课。“拜仲尼,忆子期,琴指古道,但使遗韵尽作古。弹阳关,抹流水,弦思知音,愿留余音永绕梁。”循着清雅婉转的琴声,实践队员来到了琴道学习现场,围坐在北京古琴文化研究会理事、国家图书馆古琴项目负责人兼导师邱丽晔的身旁学习了解古琴知识。在这里,实践队员们弹古琴、听古音,感受“非遗”的文化魅力。
“这是我第一次在这么恢弘气派而充满古代感的地方写字,有种穿越回千年前的感觉!”实践队员柳经鸣在大学堂内体验《论语》描摹时感叹道。在尼山圣境中,实践队员们不仅能弹古琴、写古字,还可以探索曲阜三宝的文创小店,欣赏汉服、年画、糖人、木梳等承载着中华民族美好寓意的产品。
观现状,看文化“两创”发展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在孔子研究院专家学者座谈会上重申“四个讲清楚”要求,大力提倡推进儒家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践队员们在参观调研过程中,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在多处看到文化“两创”落地。
在对孔子研究院的调研过程中,实践队员们对文化“两创”的理解更加深入。“在要求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儒家文化嵌入中国文化体系,使之为政治、民族团结服务,被社会所需要。我们的未来发展方向就是把孔子研究院建设成为积极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阵地,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贡献力量。”孔子研究院儒家文化传播体验中心主任孔梁结合“两创”背景与实践队员们谈到孔子研究院的未来发展情况。
薪火相传实践队在实践中深刻地感受到了儒家传统文化,在探索文物修复与保护的同时,关注“非遗”文物在当今社会的创新发展,发挥自身所长,用行动肩负起新时代大学生的时代使命,为儒家文明的继承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力量。
实践队员们了解三孔景区文物古建保护工作 王一龙摄
古琴专家教授实践队员抚琴 王一龙摄
实践队员们在尼山大学堂里研究古籍 王一龙摄
实践队员们同指导老师在大成殿前的合影留念 王一龙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