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用实践感受:科技惠民兴农 非遗助力振兴 ——“星火筑梦”实践队 暑期实践活动(第二弹)

发布时间:2023-09-01 作者:贾林溪 白云舒 审核:陈熙 发布:杨倩 浏览次数:85

2023年8月25日,星火筑梦实践队成员前往蔬菜大棚劳动、滨州市博兴县非遗展馆参观,行劳动之实,探非遗之源,助乡村振兴。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科技是产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上午实践队成员在的带领下参观了博兴县庞家镇葡萄产业种植园。“这是博兴县与中科院联合的项目,总投资近十亿元,为了保证葡萄的品质,每个棚的高度、棚间距,每株葡萄的种植间距、占地面积、枝梢数量,甚至一株葡萄的结果数量、质量都做到精准控制。主要种植阳光玫瑰等品种,最好的葡萄单价是550元一斤,而且能卖得出去。”庞家镇镇长如是介绍道。随着实践队成员进入种植大棚,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井然有序、绿意盈满枝头的葡萄架;由于参观时节原因,实践队成员未能看到葡萄生长的欣欣向荣,但在葡萄架下的土壤里,却正在孕育着丰收的生机——即将成熟的红薯。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种植园采取红薯套种葡萄的栽培技术,在葡萄架下种植了经济作物红薯,充分利用了农时,丰富了大棚的产品多样性,提高了农民的收益。

田家少闲月。正值酷暑,大棚中仍有辛勤劳动的农民。“现在我们种什么、怎么种,都有技术人员给我们指导。别看这地瓜个头小,和这儿种的葡萄一样,品种好,好吃,销路好。”正给地瓜翻秧的农民给队员们讲到。

随后,实践队成员们准备好“装备”,戴上手套,挽起裤脚,两两一组,一组一垄,在农民的指导下开始给红薯翻秧。尽管棚内温度较高,但实践队成员们劳动的积极性高涨,半席红薯地很快就翻秧完成了。“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不断增加,但在现阶段、在实现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农民的辛勤劳动仍然是很重要的,我很高兴能够有机会出一份力。”实践队成员王涵如是说。

下午,实践队成员参观了博兴县非遗展馆,体会非遗对乡村振兴的带动作用。博兴县身为董永故里、吕剧之乡,文化底蕴丰厚。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昔日因黄河泛滥而流离失所的人们的乞讨之声,已发展成为中国十大剧种之一吕剧,深受人民喜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编早已走出博兴,全县培养柳编技术能手尽八万人,形成年产100多万的生产能力,俨然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除此之外,还有博兴的老粗布、布老虎、水煎包、麻大湖湖区宴席菜系、咸鸭蛋……丰厚的文化底蕴,不仅是博兴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记忆,也成为产业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巨大动能。“这次参观给了我很大的震撼,草编、柳编技艺做出的工艺品精巧细腻,既可以用作日常使用,也极具收藏价值,为农民增收、乡村振兴做出的贡献不可忽视。”实践队成员陈书雅讲到。

科技助发展,非遗促振兴。实践队成员切身感受科技助农的澎湃动力,体会优秀文化复兴的精彩诗篇。通过实践,队员们切实感受乡村、农业的巨大变化,实干推动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追风逐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星火筑梦实践队成员用内心感受乡村振兴的时代脉搏,用脚步丈量乡村振兴的征程,用实干浇筑乡村振兴的大厦,奋勇向前,永不停歇。

实践队成员在农民的指导下劳作 马瞻摄

实践队成员在非遗展馆聆听讲解 马瞻摄

实践队成员在村民指导下尝试草柳编制青蛙 马瞻摄

实践队成员在葡萄园前合影 马瞻摄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