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双碳”政策,宣传推广“双碳”理念, 8月25日,“辽”原之火实践队前往青岛市道路交通博物馆、中山路、大鲍岛、海云庵广场等地展开参观调研活动。
团队成员首先来到道路交通博物馆,在这座富有历史沉淀和文化内涵的殿堂中,存储着青岛道路交通的辉煌成就与悠远回忆。步入大门迎面而来的是一辆颇具时代气息的载人用车,跟随参观的步伐,展区内陈列的照片宛如一段时光长廊,生动地诠释了从古代到现在高速铁路的交通演变史。每一件展品都如珍宝般陈列,队员覃方意感叹:“交通工具的发展日益便捷,我不敢想象我能否适应从前没有如此交通工具的生活。”
随后,队员们移步至交通体验馆体验了几十年前的公交车模型,在倾斜的地板上,队员们深切感受到了当时交通工具的落后以及不佳的舒适感,在体验结束后,队员覃方意说:“从前的交通工具不仅能源消耗严重,而且舒适性差,通过体验能真切地感受到现代交通工具的便捷,这也告诉我们科技发展不仅对于生活具有改善意义,同时也能有效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
参观结束后,队员们与展厅工作人员进行了探讨交流,共同讨论了交通发展在资源与环境层面的意义所在,工作人员称,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渗透在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的新能源公交车等正是积极响应“双碳”政策的重要体现,居民不仅更满意其便捷与舒适度,也赞同其对于环境的友好性。
随后,实践队成员各自行动,在不同地点分别进行了街头采访与调查,摸排和宣传“双碳”理念与政策的具体内容。队员吴博成在中山路选取了不同年龄、性别的数名群众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在采访中发现,随着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双碳”政策开展实施,大家对于“双碳”政策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细节概念处仍不清晰,且并没有在生活中主动体现。其他队员也陆续在采访调查中发现了此问题。
针对此问题,实践队成员不仅向大众宣传普及“双碳”的背景和意义,并鼓励大家从自身小事做起,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实践团成员李璘说:“在本次社会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双碳政策的意义和价值,也对低碳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日常生活的点滴改变开始,我开始更注重节能减排,鼓励家人朋友共乘出行,使用节能灯泡,我相信这些小的改变累积起来,对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队长许国岩说:“‘双碳’战略是国家对于‘碳’问题最好的回应,作为大学生我们有责任去宣传普及这一伟大政策,缩小国家和人民的信息差,让更多的人加入进来。”
队员们参观古代交通工具 许国岩摄
实践队成员参观了解道路发展史 吴博成摄
第一辆载人用车 李璘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