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一掬清波染笺扇 满堂欢颜筑同心 ——同心筑梦实践队赴内蒙古开展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25 作者:张健恒 薛乐彤 审核:陈熙 发布:杨倩 浏览次数:10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工艺,让各民族儿童在动手实践中感受文化魅力、增进情感联结,7月23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同心筑梦实践队联合通辽市科左后旗民族社区、团结社区,开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让孩子们在书法临摹与扇签染彩的互动中,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为暑期生活注入浓厚的文化底蕴。

    上午八点半,距离活动开始还有半小时,两个社区的活动室已陆续迎来孩子们欢快的身影。实践队队员们正忙着做最后的准备:长桌上铺着浅灰色棉麻桌布,一侧整齐码放着兼毫毛笔、松烟墨锭、砚台,一沓沓米字格毛边纸用镇纸压得平平整整;另一侧,素白的圆形团扇、长方形木质书签堆成小摞,旁边瓷碟分装的朱砂、赭石、花青等传统矿物颜料色泽鲜亮,几盏盛着清水的白瓷笔洗旁,浸泡着备用的羊毫小楷笔,简单的布置却透着雅致的文化气息。孩子们刚坐下,就被桌上的物件吸引,一个穿蓝色背心的小男孩悄悄拿起毛笔,学着大人的样子在指间转了转,墨香混着颜料的淡淡矿物味,让活动室里的期待感愈发浓厚。

    “大家看,这是‘横’画,就像我们走的路,要平要稳。”书法体验环节,队员包雅楠手持兼毫笔,在示范纸上缓缓写下一笔长横,笔锋起落间,墨色由浓转淡。她特意将孩子们的练习纸铺在毛毡上“这样笔尖不会打滑,写起来更稳。”孩子们纷纷拿起毛笔,有的攥得太紧,笔杆直打颤;有的手腕太松,笔画歪得像小虫。队员们见状,俯身在孩子们身后,轻轻握住他们的手:“手腕放松,像托着一只小蝴蝶,慢慢移动……”

    教到“孝”字时,队员们特意放慢速度:“上面是‘老’字头,下面是‘子’,意思是子女要承托长辈,就像我们平时帮爸爸妈妈捶背、倒水。”包朝乐格日小朋友写完后,认真地在旁边画了个小爱心,“我要把这个字带回家,贴在冰箱上提醒自己。”活动室里,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与队员们的轻声指导交织,原本略显生涩的汉字,在孩子们笔下渐渐有了模样,有的笔画虽不够规整,却透着一股认真劲儿。

    “这是花青,能调出天空和湖水的颜色;这是藤黄,像秋天的银杏叶……”扇签染彩环节,队员们先展示了提前准备的样例当看到花青在水中晕出淡蓝色波纹,藤黄在水面铺成暖黄色光晕时,活动室里响起一片“哇”的惊叹声。在队员的指导下,孩子们依次领取工具,开始亲手尝试:有的将扇子一角轻轻探入染了花青的水盆,慢慢转动手腕,水面的蓝色纹路便在扇面上留下螺旋状痕迹,像极了蒙古包顶的传统旋纹;有的把书签对折后浸入藤黄与赭石混合的颜料水,取出时未沾水的折痕形成天然留白,宛如草原上的小径;还有大胆尝试“混色”,先在水盆里滴入花青,晃动出蓝色纹路后再滴入藤黄,等两种颜色在水中交融成嫩绿色,才将扇面平放在水面轻按,拿起来时扇面已印上黄绿交错的云纹,“这像阿爸带我去看的草原晚霞!”蒙古族小朋友包苏力德举着作品欢呼。

    活动结束,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将自己的书法作品和染彩扇签收好,有的用塑料袋装好,有的夹在笔记本里。此次活动通过“手把手教、面对面学”的方式,让孩子们在触摸笔墨、调配色彩的过程中亲近传统文化。未来,同心筑梦实践队将继续打磨活动形式,走进更多社区,让传统文化以更生动的姿态融入孩子们的成长,让文化传承的种子在童心沃土中扎根生长。

实践队员授课 冯晓杰摄

学生展示漆扇作品 冯晓杰摄

实践队员与学生合影 冯晓杰摄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