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全世界。繁荣发展各民族文化,要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来做,对本民族历史坚持正确的观点。要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活动伊始,实践队员以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引出今天的教学主题—剪纸。剪纸是最为流行的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之一,中国剪纸历史悠久、题材广泛、风格独特。每逢春节或结婚等喜庆节日和活动,人们总要在窗户上或居室内贴满剪纸,以示喜庆欢乐。剪纸内容、有反映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风俗习惯的作品;有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五谷丰登”“连年有余”等运用谐音、象征和寓意手法的作品;有表现神话传说、戏剧故事,如“武松打虎”“杨门女将”等作品。折叠剪纸是民间最常见的一种制作表现方法。所谓折叠剪纸,即经过不同方式折登剪制而成的剪纸。最早的“对马”“对猴”等团花就是经折叠剪出的。其工具主要是剪刀和刻刀,纸一般用黑色或重色纸,在表现人物侧影时,一般是边看对象边剪。剪影很适合表现透光效果,是一种很有特色的剪纸类型。其方法是利用不同类型的纸,采用手的方法去撕裂造型,以手代剪自然会受到很大的局限,不适合去表现巧工细琢的效果,但正是这种局限,又恰恰显示出它独特的艺术个性,有一种古拙雅朴、豪放雄健的格调。学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更好地培养小朋友们文化自信,助力培养爱国情怀。
为了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同学们的动手能力,让同学们切身体会到剪纸艺术的美,支教队员把同学们分成了几个小组,旨在通过分组合作的形式,让孩子们在剪纸实践中提升动手能力、空间想象力,同时培养团队分工与协作意识。课前我们准备了安全圆头剪刀、彩色卡纸、步骤示意图(涵盖窗花、小动物、卡通形象等基础图案),并提前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动手能力均衡分组,每组10人,确保每组都有1-2名支教队员带动节奏保障安全。
虽然给了基础图案参考,但孩子们的创意远超预期:第一组在窗花边缘加了“小星星”;第七组把“小蝴蝶”的翅膀剪成了渐变色叠加;第二组甚至合作完成了一幅“海底世界”组合剪纸,有小鱼、海草、贝壳,还特意留了空隙让各部分“连起来像一家人”。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动手能力,更藏着孩子们对“美”的独特理解。
今天的剪纸课不仅让孩子们学会了基础剪纸技巧,更在分组合作中体会到“1+1>2”的力量——有人学会了倾听,有人懂得了包容,有人发现了同伴的闪光点。看着孩子们举着合作完成的作品笑成一团,突然觉得:比起完美的剪纸作品,这些在协作中悄悄成长的瞬间,才是这堂课最珍贵的收获。唯有让老技艺“活”起来,让新表达“热”起来,才能让传统文化之美在时代洪流中薪火不灭,代代相传。
剪纸课堂 季粟萍摄
剪纸课堂 季粟萍摄
实践队成员与学生合影 季粟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