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同心筑梦实践队探访科左后旗饮食文化魅力

发布时间:2025-07-31 作者:张健恒 审核:陈熙 发布:杨倩 浏览次数:10

七月的科尔沁左翼后旗,草原与沙地在骄阳下舒展着雄浑与婉约的双重韵律。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同心筑梦支教队的队员们,带着知识与热情,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用美食搭建起文明对话的桥梁——从砖茶熬煮的琥珀色茶汤到风干牛肉的咸香肌理,从富硒小米的金色米油到沙地葡萄的酸甜汁液,每一道味觉符号都在讲述着游牧文明与现代生活的交融共生。

在甘旗卡镇蒙泰元奶制品加工厂,蒙古族传统奶食品正经历着“旧瓶装新酒”的蜕变。牧民图布新每天向工厂供应1000斤鲜奶,换来1800元收入。这里生产的奶豆腐、奶皮子不仅保留着“宁可一日无饭,不可一日无茶”的生活智慧,更通过冷链物流走进北京、上海的高端超市。当支教队员带领孩子们将鲜奶熬煮成奶皮子时,五年级学生苏日娜发现:“传统技艺里藏着数学公式——火候控制和时间计算比课本上的例题更有趣。”

作为“黄牛之乡”,科左后旗的风干牛肉干早已超越食物本身的范畴。精选科尔沁黄牛后腿肉,经腌制、晾晒、烘烤等十余道工序制成的“成吉思汗军粮”,如今通过电商平台远销海外。支教队员董晓雪在参观合作社时注意到,现代真空包装技术与传统盐渍工艺的结合,使牛肉干的保质期从30天延长至180天,却依然保留着“草原的阳光与风的味道”。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让六年级学生阿拉坦娜在日记中写道:“原来古老的智慧也能穿上时尚的外衣。”

在散都苏木的富硒小米种植基地,孩子们赤脚踩进黑土地,感受着“黄金谷子”在指间滑落的触感。这种通过“鸭稻共生”模式种植的小米,不仅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更以每斤15元的溢价成为高端市场的宠儿。“你们看,稻穗弯腰的弧度像不像草原上的蒙古包?”支教队员徐洪瑞的比喻,让蒙古族学生巴特尔突然领悟:“原来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都在教我们尊重土地。”

更令人惊叹的是沙地葡萄产业的生态奇迹。曾经退化的科尔沁草原上,2630亩沙地葡萄园如绿色丝带蜿蜒伸展,不仅固定了沙丘,更创造了200多个就业岗位。当孩子们品尝着用沙地葡萄酿成的葡萄酒时,支教队长高晓乐告诉他们:“每一颗葡萄里都藏着治沙人的汗水,这是真正的‘沙漠黄金’。”

科左后旗的美食叙事正在重塑乡村经济的肌理。通过“蒙”字标认证体系,当地大米、牛肉干等农产品贴上了“草原DNA”的标签,溢价率提升30%以上。在大青沟景区,牧民家庭开设的“沙海明珠”农家乐推出“沙地笨鸡炖蘑菇”特色宴,将散养鸡与野生榛蘑的组合打造成“舌尖上的生态修复”,年接待游客超万人次。这种“美食+文旅”的模式,使2024年暑期研学团队带来的直接收入超过200万元。

更具突破性的是液态蒙古奶茶“乌日吉”的诞生。研发者王延滨耗时5年,将砖茶、炒米、鲜奶的传统配方转化为可工业化生产的即饮产品,如今已在河南、浙江等12个省份建立销售网络。这种“老味道的新形态”,让蒙古族饮食文化从草原深处走向都市霓虹,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科左后旗的夏日,因支教队员的到来而更加绚烂。当砖茶的清香浸润着求知的心灵,当风干牛肉的嚼劲传递着文化的韧性,当沙地葡萄的酸甜讲述着生态的故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美食的物质存在,更是文明传承的精神力量。这些来自远方的年轻人,正用青春的画笔,在科尔沁草原上描绘着传统与现代共生、自然与人文和谐的壮美画卷。

课堂 季粟萍摄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