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同心筑梦实践队来到沈阳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开展“追寻红色足迹,感悟初心使命”主题实践活动。队员们通过实地参观、聆听讲解、互动交流等方式,深入探寻东北地区革命斗争的历史脉络,在红色教育基地中汲取奋进力量,传承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精神。
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坐落于沈阳市和平区皇寺路,这座看似普通的旧式建筑,曾是20世纪20至3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指挥中心。1927年,中共满洲省委在此成立,先后有陈为人、刘少奇、林仲丹等多位革命先驱在此开展工作,领导东北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走进纪念馆,古朴的砖墙与斑驳的木门仿佛在诉说着那段风雨如晦的岁月。实践队员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依次参观了“中共满洲省委的建立与发展”“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等展区。展区内,泛黄的文件手稿、锈迹斑斑的武器、珍贵的历史照片,以及复原的满洲省委办公场景,生动再现了当年革命先辈在艰苦环境中坚持斗争的真实画面。
“1929年,刘少奇同志担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期间,曾在这间不足1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写下了《关于东北职工运动给中央的报告》,明确提出了在东北开展工人运动的策略方针。”随着讲解员的介绍,队员们的目光聚焦在展柜中一份字迹工整的复刻手稿上。字里行间,不仅体现着革命先辈对革命事业的严谨态度,更蕴含着他们为民族解放不懈奋斗的坚定信念。
在“抗日烽火”展区,杨靖宇、赵尚志等抗日民族英雄的事迹让队员们深受震撼。“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杨靖宇将军在弹尽粮绝时的呐喊,穿越时空回荡在展厅中,让在场的每一位队员热泪盈眶。实践队队员薛乐彤感慨:“以前在课本中读到抗日英雄的故事,总觉得遥远而模糊。今天站在这里,看着他们用过的步枪、穿过的棉衣,才真正体会到‘英雄’二字的重量。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爱国,什么是担当。”
参观过程中,纪念馆内的“红色课堂”互动环节引发了队员们的热烈讨论。围绕“新时代青年如何传承革命精神”这一话题,队员们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各抒己见。大家谈到,作为石油院校学子,既要铭记革命先辈“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也要将这种精神融入能源报国的实践中——在实验室里攻克技术难关,在实习岗位上锤炼专业本领,让青春力量对接国家能源战略需求,正是对革命精神最鲜活的传承。
实践队队长林子雯表示:“选择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作为实践地点,就是希望队员们能近距离触摸历史、感悟精神。东北抗联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都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们学校的育人理念高度契合。希望同学们能将此次实践的感悟转化为学习动力,在青春赛道上奋力奔跑。”
最后,实践队员们在纪念馆前的党旗雕塑下重温入党誓词,庄严的宣誓声在广场上久久回荡。队员们纷纷表示,此次沈阳之行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今后将以革命先辈为榜样,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学习和工作中,让青春挥洒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
队员参观 季粟萍摄
队员合影 季粟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