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学校公布了2025年校级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名单,我院1篇博士学位论文、3篇硕士学位论文入选,其中王梦科博士的论文为学院首届博士毕业生的首篇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学院入选2025年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
序号 | 作者姓名 | 论文题目 | 学科专业 | 导师 |
1 | 王梦科 | 能源普遍服务制度的规范构造研究 | 能源治理与法律 | 王学栋 |
学院入选2025年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名单
序号 | 作者姓名 | 论文题目 | 学科专业 | 导师 |
1 | 张梦羽 | 替代性修复责任的司法适用研究 | 法学 | 王学栋 |
2 | 王浩 | 积极预防刑法观下轻罪的刑事责任研究 | 法学 | 穆丽霞 |
3 | 张晓晨 | “一带一路”背景下能源汉语词表构建及应用研究 | 汉语国际教育 | 齐卫华 |
根据《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和奖励办法》(中石大东发〔2024〕2号),经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评选推荐,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学校公示等程序,共评选出学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5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78篇。
论文简介: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能源供应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支撑,在国家稳定和发展中占据战略地位。能源普遍服务是市场化和部门竞争的产物,旨在竞争环境中维护公共利益的均衡。保障获得可靠的、持续的基本能源服务,关乎国家经济社会的正义实现与能源的高质量发展。人口规模巨大是我国的实际国情,加之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我国的能源需求与能源转型之间呈现明显张力。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人类对于能源及其服务的需求数量和质量日益提升,能源贫困问题不仅限于普遍的能源供给,还包括清洁能源的无差别性供给。能源普遍服务制度规范应明确将“民生优先,共享发展”作为基本遵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民生领域的能源需求保障;同时,将能源保障不仅限于基本的供需,而是“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坚强的能源保障”,逐步以“生存权—发展权”为基础,探索构造从“扶贫式”向“发展式”的规范体系。论文以能源普遍服务的概念、制度化过程以及制度功能为切入点,对能源普遍服务制度规范展开范畴界分和具体推演,进而厘清能源普遍服务制度中的法律逻辑。能源普遍服务的制度规范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公法、私法明确界分的规则,强调多重利益与混合属性,其规范构造更加侧重教义建构、价值重塑、逻辑统合等问题。因而,尝试将能源法益作为能源普遍服务制度规范的底层逻辑,理顺制度规范的法理认知,并有效厘析能源普遍服务制度的法律关系,构造法益均衡的制度规范框架。继而,在法律关系规范框架的基础上,从目标设定、内容框定、法益权衡层面系统探析能源普遍服务制度的规范构造。研究借助能源正义打通了能源理性与基本规则之间的逻辑关联,并明确了制度的规划协同与能源需求差异化的处理方案。从能源基本法、能源单行法、能源政策法三个层面对能源普遍服务制度进行了整体规范设计。同时,完善能源普遍服务配套保障与救济机制,统合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并真正落脚于能源普遍服务制度规范的体系化构造。
张梦羽《替代性修复责任的司法适用研究》
替代性修复责任是生态环境修复责任的具体承担方式,在受损生态环境无法原地原样修复的场景下,肩负着救济生态环境公共利益的重要使命。秉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撰写思路,本文以司法实践为研究核心,深入剖析我国替代性修复责任在司法适用中的现实样态与突出困境。从司法适用实践来看,当前替代性修复责任的适用存在多重亟待破解的难题:一是适用边界不清,具体表现为适用前提存在“主观不能”与“客观不能”的解释分歧,责任形式的适用顺位也缺乏明确指引,造成司法裁量尺度失衡;二是修复方案审查形式化、公开程度不足,既影响修复的实际效果,也制约公众监督的有效发挥;三是执行保障机制薄弱,修复费用管理混乱、监管主体不明,阻碍责任的最终落实。结合我国司法实践问题与制度优化需求,本文提出针对性完善路径:一是厘清适用边界,以“客观不能”为适用前提,排除“主观不能”情形,同时规范责任形式适用顺位,限制自由裁量权;二是强化方案审查与公开力度,从法律价值层面开展实质性审查,并在判决主文或附件中公开方案,保障修复路径的科学合理;三是健全执行保障机制,引入第三方公益性社会组织管理修复费用,建立司法与行政机关协同联动的监管模式,实现对费用与修复行为的全面监管。
王浩《积极预防刑法观下轻罪的刑事责任研究》
传统刑法观念“重惩治轻预防”,在高科技交织、新型犯罪频发的复杂态势下已力不从心,多国为此积极探索“轻重分离”的刑事治理模式,而我国轻罪立法虽有涌现,却缺乏明确的法定界定标准。本文先溯源立论,梳理积极预防刑法观在我国的确立历程及其在刑事立法中呈现的刑事干预早期化、处罚轻缓化特征,并从结构与功能维度论证其与轻罪刑事责任的适配性;再结合积极预防刑法观视角检视相关问题,指出我国轻罪刑事责任存在认定基础模糊、承担方式虚化、实现效能衰减等情况;随后考察域外经验,通过比较分析法国、日本、英国等国的轻罪范畴界定标准,德国、美国的实体处遇及法国、英国的程序设计,提炼出风险分类与量化分层、动态监管与弹性执行、标签净化与程序协同等可本土化的内容;最后立足本土针对问题提出完善建议,包括设置轻罪界定的双向标准、建构四级轻罪的刑事责任体系、推行缓刑日报告制度、引入罚金刑易科制度、建立前科分级消灭制度以及健全轻罪配套程序。
张晓晨《“一带一路”背景下能源汉语词表构建及应用研究》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宏观背景下,随着国际能源领域深入合作,能源汉语作为特定领域的专门用途语言,其教学与研究需求日益凸显。研究围绕能源汉语词表的构建及其应用展开研究,自建专业学术用途的能源汉语语料库,探索出一套科学、系统的能源汉语学术词表构建方法,专门面向能源类专业特别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预科或本科阶段的留学生群体,为其专业学习和科研任务提供语言支撑,并针对能源汉语词表所覆盖的专业词汇特点,提出相应的词表应用策略与词汇教学建议。
首先是构建专门用途汉语分类词表的理论与方法框架,明确了专门用途汉语、学术汉语及“中文+”的概念分类,并探讨了语域理论、语料主题分类体系与图式理论以及主题词表分级构建与语义场理论在词表构建中的应用。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来华留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国际中文教师的教学转型需求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研,综合分析能源汉语教与学的双层需求,为能源汉语词表的构建提供了现实依据。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能源汉语语料库的建设过程与方法,包括语料选取标准、来源说明、主题分类体系构建、分词工具与标注方法以及语料分词处理与字词统计等关键环节,创建容量为2,217,140个汉字字符的能源汉语语料库。基于语料库文本数据,研究运用语料库研究方法,结合“NLPIR-Parser大数据语义智能分析平台”和“汉语助研”软件功能,构建了能源汉语主题学术词表,分别与《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和《新HSK词语大纲》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能源汉语词汇分布特点。最后,从教材编写和词汇教学两个维度具体探讨了能源汉语学术词表的应用策略。